遊戲耳機

遊戲耳機怎麼選?規格怎麼看?掌握幾個重點,挑耳機簡單沒難度

好的耳機帶你上天堂,爛的耳機讓你和隊友滿地躺。

無論玩遊戲、看電影還是聽音樂,耳機(耳麥)都是很重要的配備,我原本也是個用電視音效或300塊音響就足夠的人,但也常常扮演那個帶隊友滿地躺的戰犯。

好啦!技術差不能怪耳機,但遊戲耳麥的確實會影響遊戲體驗,尤其是雜牌耳麥還會讓你的好伙伴們一直受到各種電流音、爆音和低音質的折磨。

用過耳機才知道,要對自己的耳朵好,同時也對伙伴的耳朵好,真的得做點功課才行(其實是用過好的就回不去了),否則買到不適合自己的真的會想撞牆,畢竟大部分耳機買了就只能換不能退。

當然,長時間配戴耳機仍然是有損聽力的,不過需要耳機的情況有很多,主要是更貼近的享受,或是不能把聲音放出來的環境因素。當然,還有需要耳機麥克風的時候。

如果你對耳機/耳麥有需求,正在考慮購買入門耳機,旅站有推薦幾款PS4和PC用戶專屬的耳機購買指南,有興趣的旅人/玩家們可以參考一下,裡面也有許多款式可以兼容多平台,手機、平板用戶也都適用。

延伸閱讀:2020【PS4入門耳機麥克風推薦】根據遊戲需求做出你最聰明的選擇

選購耳麥同常會考慮以下幾種因素:

  • 價格、性價比:價格決定等級,但有時價格也是決定是否入手的最終根據,性價比高的耳機,正常來說是首要選擇條件,再來就是特價,若一款3,000元等級的中階耳機打折到2,000出頭,那就是很誘人的特價了
  • 遊戲用:環繞音效耳麥語音清晰度會比較注重,但也有分不同遊戲取向的選擇
  • 環繞音效系統:由於環繞音效系統有不只一種,而且許多人並不瞭解自己是否對環繞音效有需求,所以個別提出來說明
  • 舒適度:頭型大小、是否配戴眼鏡、耳罩是否悶熱,有些甚至有冷卻凝膠設計
  • 重量:長時間遊玩的人如果戴較重的耳機,一定會比較有負擔,通常會有重量問題的只有耳罩式耳機。
    多半300公克是適合的點,低於300屬輕量,高於300則有可能較笨重。有些廠商會推一些長時間遊戲的款式,就是主打輕量型,或是在頭帶有減壓設計
  • 耐用度:材質會影響耐用度,比如耳罩用的是人造皮革,還是不織布,整個耳機內是否有金屬材質加固(有的話也會影響重量)
  • 功能性:有些功能很全面,有些很專一,你想要專注在某個功能,有時就得犧牲一些其他附加功能,即使是高價耳機也是如此
  • 廠牌:有些人就是品牌粉絲,每家廠牌也都有主打的功能或突出點,有些人也就愛用知名品牌,或者有些人崇尚高價品牌,另外,廠牌特有的外觀和RGB光效也是許多人的考慮因素
  • 有線、無線:無線的便利性不用說自然是好,但價格都會加個一千以上,也要考慮電池使用時間,有線的則在傳輸上最直接
  • 泛用性:現在大部分耳機都支援多平台,但有些功能只針對PC用戶,這也是考慮的一個點,裝置的使用率會成為考慮因素之一

那麼接下來,就讓旅站為你掃盲,簡單搞懂選購耳機時需要注意的要點解析(上面比較不需要解釋的項目就不會特別寫出來)。

價格、性價比

特價

購物時,價格是許多人的第一考量。

買衣服先看標價、買3C先查哪些商品便宜又好用、買保險套……最好還是選有牌的吧!

耳機的功能和優點越多,無可避免的就是價格越高,這也是為什麼要「挑選」耳機,買耳機可不像買魔杖一樣方便。

一款高階耳機可能同時符合幾乎所有人的需求,有舒適、有音質、有外型、有各種便利的功能……但是它可能要價破萬。

甚至有些專門為享受音樂而打造的耳機,動輒就是八萬十萬,專門給沒有預算上限的人買的。

遊戲用的耳機價格和等級大概分為:

  • 入門耳機:約980~1,800
  • 中階耳機:2,000~3,000
  • 中階耳機無線版:3,500~4,500
  • 高階耳機:5,000起跳
  • 電競高端耳機(無線通常比有線貴一千以上):8,000以上至破萬

其實最簡單的選法就是按照你對遊戲的需求加上預算來選就夠了。

  • 對遊戲音質沒有特別要求:入門
  • 方便無線為主:專挑無線版本,入門也是有無線版,但也是要2、3千
  • 常玩電子競技類遊戲:中高階,有環繞音效或耳麥強化的型號
  • 要求頂級電競體驗加無線:電競高端

遊戲用的耳機只要達到足夠的功能就夠了,玩遊戲的玩家們,還有許多裝備要弄呢!

遊戲用耳機

遊戲用耳機

遊戲用耳機大致上有以下需求:

  • 電競:注重語音、聽音辨位等功能的強化,以前拿掉這兩個功能的電競耳機就是渣,現在則是在音質優秀的耳機上追加的功能
  • 單機:注重音質,享受聽覺的衝擊盛宴和不輸電影的立體聲(說真的看電影真的沒必要到使用支援環繞音效的耳機啦!後面會解釋原因)
  • 實況:注重外觀、長時間配戴舒適度以及收音清晰,功能也不影響遊戲操作水準,當然,許多實況主的耳機都有受到贊助的,就像Curry穿Under Armor一樣的概念,那種算例外
  • 萬用:能夠一機多用的省錢好物,自然是沒有人會想錯過,能夠玩遊戲時插上麥克風,出門時拆下來還能接手機走到哪聽到哪,更能增添穿搭品味的耳機,誰不愛呢?

耳機性能的判斷有一些指標,其實主要就是官方提供的規格。畢竟,換位思考一下,廠商也是針對對耳機有要求、有研究的人提供自家的品牌資訊和優勢,所以該有的參考資訊都會放上。

而我們只要明白規格的項目代表什麼,其實也大概能夠對該款耳機瞭解個8成了。

耳機規格

點圖放大

頻率響應 Frequency Response

  • 一般耳機的頻響寬度大約在16Hz -22,000Hz
  • 優秀耳機的頻響寬度可達5Hz~40,000Hz
  • 人耳的聽覺範圍僅在20Hz ~ 20,000Hz

頻率響應範圍越廣,代表耳機聲音的表現性及延展性都較好,但事實上,人耳大多不能分辨高頻率的差異,因此大多數的一般耳機頻響規格其實差異不大。

所以不要再被好像很厲害的頻響寬度給蒙蔽了雙眼,雖然優秀的耳機確實能達到更寬的頻響,但是一般人多半還是感覺不出來,而且也不等同於音質好壞。

除非你是買來驅狗用的,否則也用不到這麼寬的頻響(動物保護協會成員別太認真,我只是開玩笑的,高頻聲對狗來說比飛機上旁邊的嬰兒哭聲還可怕啊)。

一般電競用耳機在頻率響應的部分都完全符合人類使用的範圍,我們選擇遊戲耳機的玩家們更不用煩惱太多,總之,越高階的耳機,多半頻響範圍越廣。

只有錄音室的麥克風,或者監聽工作用的耳機設備,才需要優秀的頻響寬度,以供專業人士區別音色和一些一般人用不到的聲音細節。

阻抗 Impedance

阻抗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分成高阻抗和低阻抗耳機。

簡單來說:

高阻抗耳機 – 100~200Ω以上:適合大型專業機器上,聲音較純淨,不容易聽出底噪(輸入端短路後,在輸出端用儀器測到的噪聲,聽起來就是嗡嗡聲)

低阻抗耳機 – 16~64Ω之間,常見平均值32Ω:適合大部分便攜3C產品,大部分遊戲耳機都是低阻抗,盡量別拿低阻抗耳機去插大型專業機器,否則容易燒壞。

高端音樂耳機時常都會主打高阻抗,但還要配合許多真材實料的設計和效能,聲音確實會比較好聽,音質較好。

阻抗絕對不是判斷耳機好壞的指標。高阻抗卻千元出頭的耳機,論音質,也不會比將近萬元的低阻抗耳機好,反之亦然。

而遊戲用耳機多半具有多平台兼容功能,而且要求的是聲音的準確和語音的清晰度,較不會將開發成本投入太多在音樂音質上的提升,真正追求優質音樂耳機的人,才會把阻抗一併考慮進去。

靈敏度 Sensitivity

靈敏度有時又會稱為「聲壓級」「感度」,其實就是靈敏度和阻抗同時參考的數值,以分貝為單位。

靈敏度越高,越容易發出聲音,音量也容易催得很大聲,等於聲壓級越大。但同時,雜音和底噪也有可能被放大。

普遍耳機的聲壓級一般都在90dB/mW以上,也不是越大越好的判斷方式,但大部分電競耳機的靈敏度/聲壓級都是大約100分貝左右。

大部分低阻抗耳機的靈敏度都比較高,這也是為什麼低阻抗音質會稍微沒那麼乾淨的原因,而麥克風的靈敏度如果低一些,語音的音量可能沒那麼大,但清晰度就會較佳。

不過上面所說的「乾淨度」是要真的放到很大聲,把底噪和雜音等都放大出來才會感覺得到,一般正常使用的情況下,靈敏度和阻抗都不是決定音質的因素。

釹磁鐵驅動單元大小

常常會看到40mm、50mm 釹磁鐵驅動單元的規格,驅動單元真的是越大越好嗎?釹磁鐵又是什麼?

其實,專業的知識稍微理解一下就行, 我們不見得需要知道釹磁鐵怎麼來的,但值得瞭解的是,由於它是目前體積小卻磁性極強,非常適合用於現代音訊設備驅動單元的磁鐵,所以大部分的耳機都是用釹磁鐵。

想瞭解釹磁鐵到底是什麼,可以參考這篇

驅動單元又是什麼呢?就是耳機的發聲部位,目前主流有三種:

1、動圈式:
動圈式耳機的發聲原理是藉由耳機內部的線圈利用通電的方式帶動振膜發聲,以動圈式而言,理論上振膜越大、所發出來的聲音越好,也就是30mm、40mm、50mm的耳機動圈式耳機相較之下,50mm多半較佳。

基於這個原因,動圈式的耳機也需要大體積的裝置,所以主要都是耳罩式耳機。

2、動鐵式:
動鐵式耳機又稱平衡電樞式耳機,利用電磁鐵產生的磁場的變化,震動電磁鐵中的鐵片來帶動振膜的發聲。

驅動的靈敏度高、低失真、體積小,因此適合製成入耳式耳機,但是單價較高,好的動鐵型入耳式耳機多半不便宜。

3、電容式:
電容式也稱靜電式耳機,原理則是利用超薄的金屬振膜利用電壓所形成的反向磁場,當聲音電流通過的時候可以造成振膜不同方向的移動來發聲。

因此具有高速線性反應好、低失真、高解析度,優於動圈和動鐵式耳機。然而此類型非常昂貴,多半只有高價的高端的耳機會使用。

總結:

遊戲耳機多半會選擇耳罩式耳機,主要是耳罩式的功能性和舒適性,以及麥克風收音及音質都優於入耳式等其他類型,而耳罩式的平價到中價位耳機則普遍採用動圈式。

這也意味著,理論上標示了「釹磁鐵」並且加上越大直徑的「動圈式」耳機,多半就是越好的選擇。比如「50mm釹磁鐵動圈式單體」等規格,再往上的70mm直徑可能就會太大、太笨重了。

當然,不是大就厲害,耳機畢竟還是一分錢一分貨的,如果有50mm卻沒有至少1,500~2,000以上的價格,多半音質也不會好到哪去。

麥克風

麥克風類型
點圖放大

麥克風有的會主打駐極體電容式麥克風、雙向抗噪麥克風、心型指向麥克風等等特色。

麥克風的靈敏度標示比較複雜 ,總結而言:

-60 dB 1 V / μbar = 10 mV / Pa = -40 dB 1V / Pa = -38 dBm / 10 dynes / cm2 = -132 dBm EIA。

詳細解釋可以參考原文網址

降噪功能也沒有所謂「這個降噪比較好」的極大差異,除非你買的是雜牌。

而且各家品牌用的麥克風大概就是那些款式和類型,就算同個品牌有好幾個型號,頂多就是有降噪跟沒降噪,然後更多的就是功能上的差異。

比方說可彎折、可拆卸、可收納、降噪、心型指向(還有更多類型請見上圖和文章連結)、麥克風靜音切換等功能。

如果真有特殊收音需求,比方說美女直播主有打遊戲直播,但同時也有直播唱歌,想要收音更完美的專業麥克風,那就得特地去買收音mic了。

麥克風的選擇,主要還是算在耳機的附加價值,多半2,000以上的耳機都有降噪mic,至於可彎折調整、拆卸、收納的功能,就要看你選中的耳機是否有提供了,基本上不能客製。

環繞音效系統

環繞音效

首先,最重要的一個觀念:耳機並不能真正達到環繞音效。

環繞音效怎麼來的?是電影業針對電影院的劇院等級環繞音效設備進行的另一種拍攝電影、錄音時的手法,讓進電影院的你我能夠感受到聲音從四面八方而來的真實感。

那麼兩顆發聲裝置的耳機,自然是只能呈現左右兩邊的「立體聲」了。

耳機界所謂的7.1或5.1聲道,只能靠演算法去模擬,模擬環繞音效就會犧牲音質,造成失真,所以耳機或音響的環繞音效,基本上都是「虛擬環繞音效」。

只有兩種類型的使用者會需要使用到虛擬環繞音效,而且能夠從中受益:

  1. 對電影環繞音效有要求的影視愛好者:然而,既然是虛擬的,就得做好音質被演算法重新編排後產生失真等缺陷的心理準備,而且,真的這麼講究環繞系統的發燒友,多半會弄一套好音響來玩,架在客廳自己弄個小型家庭劇院
  2. 需要聽音辨位的遊戲玩家:扣除上面的可能,這大概是電競耳機推廣環繞音效的唯一理由了,因為好的虛擬音效,仍然可以讓聲音來源的方位更準確,甚至距離感也能模擬,對FPS遊戲玩家是唯一的福音。

良心建議:如果沒有以上兩者需求,或者只是消遣型玩家,沒有高端到可以靠更準確的環繞音效做到更精準的判斷,只用立體聲也是完全OK的。

像我自己用雜牌耳機、入耳式耳機和環繞音效的耳機去測試聽音辨位模擬器,成績其實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何況,耳機本來就是針對立體聲而設計,許多耳機為了主打環繞音效,反而不得不犧牲了立體聲的體驗,所以別再被好像很厲害的環繞音效給蒙蔽雙眼囉!

現在市面上的虛擬環繞音效系統有三種:

  • Dolby 7.1(環繞音效的始祖,技術成熟)
  • DTS headphone: x v2.0 (專門為耳機打造的虛擬環繞音效)
  • THX Spatial Audio(強化距離感)

要解釋這兩種的運作原理比較複雜,篇幅會過長。

根據網路上的調查和網友的評價,DTS技術聽起來的虛擬環繞音效是優於Dolby的,而THX倒是沒有什麼特別比較的心得。

但這三種處理環繞音效的方式不同,優缺點也不同,只能說,這三家沒有誰比誰好,就看使用者比較偏好哪一種技術呈現出來的結果,更多影響的則是耳機整體的好壞。

就好比用腳踩操作的冰淇淋機、手動的冰淇淋機和全自動的冰淇淋機,繞出來的都是一樣的冰淇淋甜筒。

專業的店員都能用這三種不同的冰淇淋機做出好看的冰淇淋,真要有味道上的差異,就跟店員的技術沒有關係,而是冰淇淋的用料,耳機也是同理,至少現在的環繞技術,就是在這個階段。

另外,虛擬環繞多半靠程式就能做到,而主打虛擬環繞的耳機只是更準確清晰,旅站使用一般的入耳式耳機測試以下的影片,也是能夠分辨出方位,個人認為,看電影有這種效果就足夠了。

但我拿好早之前買的雜牌山寨耳機在吃雞上的聽音辨位模擬器上測試時,單一的聲音還能應付,如果同時有多重聲音,低端的耳機就會混在一起,感覺不出層次與方向的細節了,當然,這跟個人的聽力也有關係。

聽音辨位模擬器

這也證明了,對環繞音效的需求,只有高端的FPS遊戲電競玩家才需要如此精細準確的聽音辨位,其他的遊戲需求,其實用立體聲會有更好的享受。

而且在PC上遊玩的話,電腦還有程式可以模擬虛擬環繞聲,耳機商加個環繞音效就直接多了上千元,其實沒有需求的話是一點都沒有必要的。

既然已經看過以上解析,仍然認為自己需要環繞音效的玩家,或者希望能夠擁有最佳的競技體驗的享樂主義者,旅站也推薦兩款主打虛擬環繞音效的電競耳機,三種技術各一款。

HyperX Cloud Revolver S

Razer Karken系列(DTS Headphone:X v2.0 / THX Spatial Audio)

舒適度

舒適度有很多影響層面,但測試的方法,真的只有實際去戴才能知道,否則就只能依照一些指標去判斷了。

頭型大小

大部分亞洲男性的頭以平均值來說都會偏大,而且呈圓顱型。

其實大頭的人多半自己都知道,從平常戴安全帽、一般帽子甚至眼鏡就能知道,甚至不需要特別去測量,其實也就差個0.X厘米而已。

有多刻度調整頭帶的耳機會是大頭的好伙伴,而有些耳機只有一開始比較夾耳,會慢慢變得比較有彈性空間

這款RAZER NARI ULTIMATE的頭帶就是適合各種頭型的伸縮頭帶設計

這款賣到缺貨的Razer Nari Ultimate 就是為了各種頭型而設計,高CP值的高階電競耳機,注入冷卻凝膠的耳墊能增加舒適度,讓長時間的遊戲不再又重又熱。

重量

以300克來判斷,低於300的可以說幾乎是任何人都能長時間配戴的重量(不考慮耳罩舒適度和個人適應度等因素)。

高於300克的耳機(通常高於325克會比較有感),有幾個考量的點可以參考:

  1. 體型越大的人,通常脖子越粗,或是有在健身、運動的人,凡是脖子支撐力越好的人,都越能適應300克以上的耳機
  2. 女生配戴315克以上的耳機,多半來說都不太適合久戴
  3. 有的耳機有特別設計的減壓頭帶

輕型的耳機選擇有不少,許多壓到250克的耳機再加上良好的頭帶設計,你甚至能戴整天到處去。

目前符合這種條件的耳機,旅站認為Steelseries 的 Arctis 1是很不錯的選擇。

不僅外型很有現代簡約風的Feel、重量輕至254克,頭帶可調整,麥克風還可以拆卸當作一般耳機使用,並且支援多平台,更是Steelseries品牌中CP值最高的耳機。簡直是居家旅行、殺人滅口,必~備~良~機。

男生大約至少可以到320克左右還OK,女生可能盡量就300別超過太多,更別說是400克的電競耳機了。

不過,用重一點但效能好的耳機享受短時間的消遣,也是一種防沉迷的方式喔!

耐用度

耐用度和材質有直接的關係,而使用者的習慣當然也有影響,如果你是暴躁型玩家,那我還是建議你把耳機黏在頭上,以免摘下來當球在砸。

正常使用下,最受網友批評的就是人造皮革製的耳機,像Sony自家的CUHYA – 0080

CUHYA - 0080

雖然外觀看起來很有質感,戴起來確實也比較涼快,甚至考量到了環保因素,確實有他們選擇用這個材質的理由,不過真的很容易因為流汗,很快這種皮革就分解脆化了。

不過現在網路上都有賣便宜的替換耳罩,也不可能一個月就給你裂一次,所以幾個月換一個300元以內的耳罩,也比較衛生,倒也沒什麼。

至於有些網路上拍了一些耳機斷裂的影片或圖片,其實用邏輯思考一下,可能有兩種情況:

  1. 為了抹黑某個廠牌或任何不正當理由,人為損壞,畢竟現在各種良性和不良競爭這麼多,雇用寫手去寫抹黑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2. 該產品剛好有瑕疵,那麼這種情況只要退換貨就能解決,大部分的耳機都有1~2年保固

但我們還是回到美好的世界來討論耐用度問題,其實在保固內的情況下,你只要不買來路不明的網購或品牌,就比較難被耐用度困擾,就算是連接頭壞掉,也都可以維修更換。

耳機終究是消耗品,但正常使用的話,即便是千元入門耳機,除了耳罩、頭帶材質部分,多半都能撐個幾年沒問題,在選擇上,還是選戴起來舒適的比較重要。

功能性

耳機的功能性,基本上並不多項,每個廠牌都有其主打的功能,不外乎就是:

  • 耳機降噪:能否有沉浸感,杜絕外界聲音的效果
  • 麥克風降噪:不容易收到外界雜音
  • 麥克風功能:請參見麥克風的項目
  • 線控便利性:不同廠牌有不同的線控設定,有的是詳細的如遙控器一樣,有的則是裝在耳機後面,直覺地摸到耳後就能調整,有的還能調整語音跟遊戲音量的比例
  • 多平台兼容:許多耳機都主打多平台兼容,在各種3C產品上都可以用,然而有些功能如7.1環繞音效等功能可能就只會限定PC平台可使用
  • 注入冷卻凝膠的耳墊/耳罩
  • 各類酷炫燈光效果
  • 是否針對主機優化
  • 是否支援USB連線,增加各種功能(環繞音效、RGB燈效)

廠牌

耳機的品牌非常多,旅人玩家們應該也可以發現,旅站介紹的耳機都集中在幾個廠牌,主要也是旅站的個人偏好,無論是外型還是功能、性能。

接下來會介紹各個品牌主打的特色,有些品牌會稍微雷同,畢竟耳機能做的變化有限,也會推薦幾個台灣比較好買到而且主打遊戲耳機的品牌。

  • Sony:不用說,耳機的始祖就是Sony,有著成熟的技術,主打PS4的耳機
    缺點:型號沒得選,只有無線耳機一支適合遊戲用
    代表商品:CUHYA – 0080
  • HyperX 金士頓:主打高CP值、針對不同遊戲主機設計的多款型號,以及無線耳機,各系列都有主打不同的需求,是很全面的耳機品牌,而且平均價位都蠻低的
    缺點:雖然全面,但沒有特別突出的部分,屬於安全牌的選擇
    代表商品:HyperX Stinger 系列
  • Steelseries 賽睿:主打高階無線耳機,擁有最棒的無線技術,不僅是獲獎最多的耳機,也是和電競耳機走不同風格,偏向簡約蘋果風的外形。
    會不斷更新原本的型號(網頁看到的2019版就是針對使用者意見做出的調整,詳細調整內容可看這篇),也會推出看起來和自家品牌競爭,但CP值更高的型號
    代表商品:Steelseries Arctis 7
    Arctis系列在台灣算是詢問度沒那麼高,但在國外卻特別知名的品牌,我在PC Party實體店試戴了一圈,特別中意賽睿的Arctis系列,也寫了一篇Arctis各型號的掃盲整合帖,歡迎參考:
    >> 電競耳機界的貴族王者!Steelseries系列耳機推薦與比較
  • Razer 雷蛇:主打電競RGB炫光功能、多種耳機顏色、FPS電競玩家必備7.1虛擬環繞音效、無線耳機、優良的舒適度和不同需求的延伸型號,(例如長時間遊玩的輕量型、主機專用、功能加強版……等)應有盡有,針對電競玩家而打造的各種型號
    代表商品:Razer Karken系列
    本站另有雷蛇其他耳機型號的詳細介紹,請參考:雷蛇耳機推薦,帶你完全瞭解Razer各型號特色,選中最適合你的那一款
    CORSAIR 美商海盜船:主打音質,包括麥克風音質和耳機音質,大驅動單元、高頻響範圍麥克風,材質堅固
    缺點:金屬材質比一般的耳機還多,雖然更有質感並堅固,但產品多半較重,有些型號的耳朵包覆性也不夠
    代表商品:VIRTUOSO(無線) / VOID(USB) 系列
  • Logitech 羅技:羅技是以電腦週邊產品起家的,並且也在電競產品上都有高知名度和出色的品質,也正是因為口碑良好,許多不特別愛比較調查的懶人玩家們都會直接選擇羅技,安全又有品質保證,價位在平均價
    缺點:因為不是專門主打「耳機」的品牌,所以在突出性會較不如其他主打電競或耳機的品牌
    就像一個技術很穩的電競選手,在比賽名單上都有他的一席之地,不會像明星選手一樣出眾,卻仍不可或缺
    代表商品:G系列
  • ASTRO:ASTRO是羅技買下的電競品牌,主打電競比賽認證語音品質,而它最屌的東西其實不是耳機,而是混音擴大器
    當時無知的我去實體店試用耳機時,對耳機問東問西,卻對這款近在眼前的黑科技不聞不問,店員都忍不住說:其實這個試聽架上面最有價值的就是這顆混音擴大器了
    代表商品:A40+混音擴大器二代(最近台灣已經很難買到A40了,網路有貨的話也要小心注意,價格和原價差太多的盡量別冒險了,不過真的很推這個)

外觀:

每個品牌的外觀都有其獨特性,有些頂級耳機該有的都有了,價錢也差不多的時候,外觀就會是很大的選擇因素了,外觀有RGB光效功能。

像雷蛇就有在外觀上下功夫,無論是調整RGB光效,甚至是特殊貓耳造型耳機,專門給女實況主用的(大部分情況來說啦)

順便奉上雷蛇粉紅貓耳造型耳機的連結↓

RAZER KRAKEN KITTY
點圖可到詳細頁面

有線或無線的選擇

有線耳機

優點:3.5mm的接頭幾乎都能適用於大部分裝置,USB連接之後的功能更是能支援環繞音效、RGB光效等耳機特殊功能,價位也比無線的低。

缺點:線材比較礙事,家裡有毛孩的也有線材被咬弄的可能(當然無線的沒放在毛孩碰不到的地方還是有可能被咬啦),接頭比較容易因損壞(拉扯到之類的)、生鏽等而接觸不良影響使用。

無線耳機

優點:方便、自由,選擇無線的唯一理由通常就是不用再受到線材的限制,看起來既簡潔又舒服。

缺點:因為耳機裡還要塞電池,通常會稍微重一點,也會貴個一千元以上,而且要充電。不過大部分無線耳機都支持至少維持15小時遊玩的電力。

另外,雖然大部分耳機都主打零延遲,但無線耳機仍然增加了那麼一點被干擾的機率,至於這個影響使用者在不在意,那就是見仁見智了。

旅站最近才趁高雄日本橋特價時入手了Razer的Kraken,也就是北海巨妖系列,目前還沒把耳機Run in,熱身還不夠,而且可能拿到了有小問題被退換貨的商品,耳機左右兩邊大小不一。

雖然這個問題在網路上有各種說法,有人說調整左右平衡的設定就好,但遇到問題若在保固內,盡量還是拿回去問清楚比較好,別摸摸鼻子吃虧了,這畢竟是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耳機的選購還是要試聽、試戴過才知道。

像在日本橋裡戴過了Kraken和KrakenX,其實我是比較喜歡KrakenX的重量,不僅比較便宜,也支持7.1,但單體40mm較Kraken的50mm小。

所以價格的考量佔大部分消費者的80%決定性因素,我就是因為覺得可以用特價兩千有找的價格買到原價3,000等級的耳機,無論怎麼看都是賺到,才會選擇Kraken的。

謝謝最善良美麗的女友Lisa送給我這份提前一個月到來的生日禮物,我則將我選擇耳機的所有研究和經驗集合成這些文章,回饋給各位旅人,希望旅人們都能從中獲益,買到自己適合的耳機。

如果你剛好想入手遊戲耳機,並且希望獲得更多PC、PS4等遊戲/電競耳機型號推薦的旅人玩家們,請參考本站的耳機推薦文章!

延伸閱讀:2020【PS4入門耳機麥克風推薦】根據遊戲需求做出你最聰明的選擇

今天的耳機科普就到這邊!

最後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把本站加到書籤列、分享你的感想,或者有任何問題也可以留言問我,歡迎訂閱旅站文章,掌握CP值最高的遊玩資訊和成長情報👇👇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按下方的分享按鈕▼,讓更多的人看見我的文章。

祝你有個Joyful Life !

By 斜槓旅站

在〈遊戲耳機怎麼選?規格怎麼看?掌握幾個重點,挑耳機簡單沒難度〉中有 4 則留言

發表迴響

返回頂端